吾心研究室 > 拒學資料庫 > 2011-2014年台北市國中生兩群體追蹤研究

拒學資料庫

2011-2014年台北市國中生兩群體追蹤研究

研究開端:影響學習經驗(上學意念)的相關因素調查

有鑑於台灣目前關於青少年拒學相關研究仍屬少數,拒學行為的盛行率、呈現特徵及影響拒學行為因素等實證資料仍較缺乏,因此研究以台北市三所國中生為對象,針對其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學習適應狀態等與學習經驗進行研究調查及縱貫性研究,整理出學生在自身意念上對於學習經驗的感受和影響其觀點的因素,從中發現影響青少年拒學行為的相關因素。

本次研究目的為達到以下目標:

  • 拒學行為發生前的預防及發生後實務工作上可進行的協助。
  • 根據台灣學生狀況發展出拒學傾向具信效度的量表。
  • 分析研究樣本在三年縱貫性研究上的差異,以提供未來輔導實務工作應用。

兩群體各三年追蹤結果

(1) 九年級生的學校生活壓力較高

多元升學制度對於青少年而言是必須面對的重要階段性任務,因此學校的生活壓力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情緒,研究中兩群體九年級生的學校生活壓力的困擾皆顯著高於七、八年級生,故焦慮與憂鬱情緒也明顯較高。

兩群體各三年追蹤結果

(2) 依附關係對壓力因應策略、學習經驗的影響

從研究結果可得知,整體來說隨著年級的增長,青少年與父母依附關係以及同儕關係的品質有增加的趨勢。當學生的依附關係愈佳,則越會運用壓力因應策略,其焦慮與憂鬱的情緒就較低,在學校的壓力也較低,上學的意念就較高。

人際依附關係與壓力因應策略、學習經驗具有顯著正相關,亦指人際關係的品質會影響到壓力因應策略與學習經驗的表現。

兩群體各三年追蹤結果

(3) 九年級生的壓力因應策略能力佳

整體來說九年級國中生的壓力因應策略能力較佳,特別是面對升學制度時採用問題解決來做出生涯決定,以及適度轉移注意力,使其生活較為放鬆,所以在焦慮情緒與憂鬱情緒出現時也能夠有較佳的解決與應變能力。

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當壓力因應策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行為是以避免面對的錯誤策略時,那麼就有可能會造成拒學行為的產生。因此,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的能力上應被看重,加強這方面的能力。

兩群體各三年追蹤結果

(4) 新生對於學習經驗感受負向多於正向

當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偏高時,其上學意念就會愈低、負向的意念愈高。高焦慮呈現常態的情況下,對於上學意念的影響較不似憂鬱情緒來的明顯,但高焦慮亦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經驗。

依據三年追蹤研究發現,第二群(101-103)研究樣本中,七年級生的負向學習經驗竟高於九年級生,此一現象反映剛入學的新生對於學習經驗感受負向多於正向,是需要被留意與注意的。

兩群體各三年追蹤結果

(5) 焦慮情緒中「身體症狀」與「社交焦慮」隨年紀增長而增加

三年比較的研究結果中,焦慮情緒中的「身體症狀」與「社交焦慮」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明顯增加。可能是因為九年級開始面對升學壓力,因此對於課業與人際關係之間的平衡無法兼顧,造成身體不適及社交焦慮的傾向。

另外焦慮情緒中「分離/恐慌」的分數最高,「逃避傷害」次之。「分離/恐慌」得分略高,原因可能在於國小至國中階段環境上的轉變需要適應而感受到不安。「逃避傷害」得分若較高,可能會使青少年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或過度擔心的情形。

兩群體各三年追蹤結果

(6) 憂鬱情緒中「負向情緒」與「失去樂趣」逐年增加

雖然本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偏低,但在「失去樂趣」的得分較高就是一種警示,這種內因性的憂鬱,對快樂的感覺、愉快的經驗降低,該如何從外在環境的改善或去了解形成這樣的因素是可以及時預防的。

而憂鬱情緒中「負向情緒」與「失去樂趣」逐年增加,故考量拒學行為的產生時,青少年的負向情緒與失去樂趣的成因,為首要議題。

青少年上學意念至拒學

(1) 38%的青少年有不想上學的意念

  • 37.5%的青少年有負向學習經驗,換言之,將近38%的青少年有不想上學之意念。
  • 女生負向學習經驗的比例略高於男生。(圖1)

圖1. 男女生的負向、正向學習經驗比例

青少年上學意念至拒學

(2) 搭建橋樑:系統合作的重要性

  •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影響學習經驗(上學意念)的相關因素,相關係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憂鬱情緒、依附關係、壓力因應策略能力與學校生活壓力,焦慮情緒對於學習經驗的影響不大。
  • 雖然依據5個相關因素來看,焦慮情緒相對來說對學習經驗影響不大,但是從兩群體的研究結果仍可得知,高焦慮對於拒學還是有一定影響程度。
  • 透過路徑圖(圖2)也能明顯的看出,系統合作的重要性,拒學需要學校、家庭與個人本身的調整與協助,因為從這次的研究調查發現,學校生活壓力與依附關係,很明顯地影響青少年的上學意念,在個人的部分,則是要加強孩子對於壓力因應、問題解決的能力。此外,最重要的就是拒學的青少年,通常有嚴重的情緒困擾,因此拒學孩子無法到學校去,是因為心理上真的產生了困難,阻礙他們跨出去,而非只是一時的情緒而起。

圖2. 相關因素與學習經驗(上學意念)間的關係路徑

結語

青少年拒學,對學校從短時間不適應到長時間拒學、懼怕、不願意到校是一個轉變的過程,也是心理的、情緒上逐漸累積、放大並加強的過程。

而拒學的年齡層、發展階段、時間長短、當事人特質、家庭狀況、學校等周遭環境相互交錯之下,所呈現出來的狀態也不太一樣,或多或少都有差異,所以處遇方式也並非有制式的適用準則,需要視情況給予孩子不同的協助。

因此,當學生因某種或多種理由出現不去學校的行為時,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著放慢腳步,不強加教育者的觀點在青少年的身上,適時適性的給予協助。

備註:研究設計

施測時間:100年5月到103年5月,共計四年。

研究對象:以台北市三所國中的兩群學生進行三年縱貫性資料蒐集。

研究樣本數:

  • 第一群樣本數:七年級有615人、八年級有1020人、九年級有1230人。
  • 第二群樣本數:七年級有1198人、八年級有1158人、九年級有1187人。

吾心研究室 > 拒學資料庫 > 2011-2014年台北市國中生兩群體追蹤研究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