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研究室 > 吾心的話 > 吾心札記-老師 vs. 家長 對立問題

吾心的話

吾心札記-老師 vs. 家長 對立問題

文:吾心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薇玲

  我們在接觸拒學症個案的過程,經常遇到家長提及的一個問題就是,感覺上學校老師似乎不關心孩子的拒學問題,又或者愛莫能助,因而家長最後只能把孩子接回家裡,讓孩子在家自學。這時的家長就彷若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而憂心不已。

  我們非常能理解家長所承受的擔憂與壓力,以及那種迫切的希望孩子回復正常的心理。養育的過程本身有許多的艱辛,也還蘊藏了很多的社會壓力。對父母而言,當孩子出現了超出我們理解範圍的舉動,內心的煎熬不在話下以外,還經常必須承受外在所可能給予的壓力。特別是目前台灣對於拒學行為的認識仍很陌生,學校老師在遇到類似的事件可能因為沒有經驗不清楚該如何處理,只能請父母將孩子帶回家,因而延伸出家長與老師那種看似處在「對立」的矛盾狀態裡-家長認為學校老師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拒學問題,學校老師則不清楚家長期望得到什麼樣的協助又怕處遇不當而宣告放棄。

  其實,在我們接觸拒學問題的過程當中,不光只有家長,其中也有不少是學校老師來尋求協助。這也就表示,老師們還是非常關心這個問題,只是不清楚該怎麼做才是適當的。

  探討這個問題以前,先就拒學兩個字拋開,可能會容易許多。

  在現今講求不施行打罵教育的體系底下,以及不斷被要求提升的學習制度裡,對執掌教鞭的學校老師來說,也無形的增添了許多壓力與一定程度的困難。新聞事件裡面經常可以看到,某些家長因為不滿教師的管教方式而對校方施加壓力,或對管教不當的老師訴諸法律行動。這些事件當中確實有很多是需要受到指摘的,然而是否有部分情況只是學生又或者家長的過度反應呢(只是這些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放任的教學會被視於是不負責任的,而管教嚴厲又將可能被視於是教學過當,對於這種處在身負教育責任以及稍有不慎即被冠上失格的教學者的學校老師而言,彷彿夾心餅乾一樣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當前這種高學歷的社會價值取向的教育環境底下,對家長、老師、或是學生來說,就好像在建造一項高難度的重大工程,不論何者,都是極其挑戰的。而這個時候若是班上的學生產生了一些行為或心理問題,學校老師在擔心自己可能不具備問題的處理能力又或者擔心處理不當會引發撻罰之虞,就可能不敢處理了。

  此外,在補習班盛行的社會風氣,以及為了強調學校的高升學率的班與班之間不論是有形或是無形的成績競爭情形,如果再加上教職員只是把教育當作工作而非熱忱、或因為種種因素忘了或缺乏對教育真正意涵的了解、或更有甚者、只著重在學生的成績表現,那麼孩子的心理發展不用憑藉想像,自然早已是被犧牲的事實。

  很多時候,當矛盾產生,我們都習慣開始扮演起偵探角色,去找出誰才是兇手。然而更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怎麼搜尋,我們始終找不到罪犯的指紋,因為指紋早已被採集者給覆蓋了。好像電影裡經常出現的對白,成功的企業家問兒子:「你為什麼總是出錯?」兒子回答:「因為我不是你,我永遠也做不到你要求的那些,無論我怎麼努力,我永遠也無法成為你...」。

  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的成就或超越自己,或至少竭盡所能給他最好的。而當某些事件發生,我們開始相互推擠誰是兇手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我們都成為了那雙推手...(2007.4.7.)

吾心研究室 > 吾心的話 > 吾心札記-老師 vs. 家長 對立問題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