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研究室 > 吾心的話 > 悲傷輔導系列二:悲傷都是因為愛–認識悲傷的多元面貌

吾心的話

悲傷輔導系列二:悲傷都是因為愛–認識悲傷的多元面貌

文:張玉薇

  試想我們生命裡曾有過的失落,會讓我們有什麼樣的身心反應?沒有兩個人的悲傷反應會完全一樣,同樣是失去配偶的人,也許有人會感到長年的負擔解脫,有人卻覺得頓失穩固的依靠與寄託;同樣是失去,有的人能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相信一切有其安排,有的人卻深浸在悲傷情緒裡,看不到生命的其他可能性……,悲傷的反應沒有對與錯,予以每個人獨特的悲傷反應應有的尊重,是最基本的陪伴態度。本文介紹主要影響悲傷反應的因素內涵,以及悲傷反應的幾種面貌,包含:正常的悲傷反應、複雜性悲傷、創傷性反應。

一、多種因素影響悲傷反應的獨特性

  悲傷反應具有高度的個人化傾向,因為多種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悲傷面貌的多元與複雜性,要了解和評估一個人的悲傷強度與反應,也可以從這些悲傷的影響因素去觀察:

  1. 失落的對象是誰及依附關係的品質:一般來說近親的失落會造成較大的失落反應,然而仍須考慮到與此人的關係品質,如:早年即遭生父母棄養而被祖父母扶養長大的孩子,在面對兩者失落時的悲傷強度,常是後者大於前者的。
  2. 死亡的型式:包含是自然或意外的死亡,一般來說意外的死亡因無預期與準備,特別令人難以接受而增加調適的困難;而因病逝去則有多一點的心理準備。
  3. 過去的悲傷經驗:先前的失落經驗也會影響後續悲傷的反應,有些人更有方法調適與面對悲傷;也有些人是新傷喚舊傷而變得更難以承受。
  4. 人格變數:有人生性多愁善感,易感的心容易沉溺於失落情緒而無法振作;而有人習於壓抑與轉移悲傷,而顯得過於理智無法碰觸內心情感。
  5. 社會因素:社會對死亡的習俗與觀感,也會影響悲傷的調適,如:嚴禁父母參與子女的告別儀式,可能影響內心對子女的道別而增加調適的困難。
  6. 伴隨而來的壓力:因此失落而可能接踵而至的壓力多寡也會影響悲傷的反應,如:失去的對象若為家中的經濟支柱將影響現實生存的壓力、喪子女後而無法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等,都會讓悲傷反應有不同的面貌。

二、正常的悲傷反應

  一般來說經歷失落常見的悲傷反應包含Worden(1991)所提到「情緒」、「生理」、「認知」、「行為」四種向度的悲傷反應:

  1. 情緒方面:如悲傷、憤怒、愧疚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害怕與恐懼、冷漠等。
  2. 生理方面︰如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精疲力竭、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口乾、失眠、食慾不振等。
  3. 認知方面︰包括難以置信、感到逝者仍然存在、沉迷對逝者的思念、困惑、心不在焉等。
  4. 行為方面︰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的行為、社會退縮行為、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逃避與逝者有關的一切、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物、模仿逝者、和逝者保持進行式的關係等。

  只要站在「悲傷者失落了什麼」的角度去思考,就不難理解其所呈現出的悲傷反應,往往悲傷者是不捨關係的失去及渴求關係的回復,所有的悲傷反應,都是環繞著這樣的主軸而來,如:生氣的情緒在於不願分離、缺乏精力因為習於依賴逝者而生……等。一般來說經歷失落會出現上述的悲傷反應是很正常的現象,往往會隨著時間而愈漸淡化,生活功能也會愈漸回復常軌,不須專業的心理諮商或治療服務介入,但也有人會出現較困難的悲傷調適現象,如:複雜性悲傷、創傷性反應。

三、複雜性悲傷

  Worden(1991)指出在悲傷的復原歷程中,失落事件剛發生的一段時間內個體會產生程度不一,但是趨於強烈的悲傷反應,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大多數人都能順利的調適悲傷並恢復正常的生活,但是卻也有一些人的生活仍然被悲傷緊緊纏繞著,這樣的情形即可能有「複雜性悲傷」反應。

  「複雜性悲傷」可說是正常悲傷的延續,相對於復原,悲傷的適應過程受到了阻礙,「過長的悲傷」(即悲傷反應持續過長的時間)與「強烈的悲傷程度」(即一段時間之後,悲傷程度仍然很強烈,嚴重者可能還會影響到身心健康),即可以視為鑑定「複雜性悲傷」的重要指標。而Prigerson等人(1995)指出複雜性悲傷之徵候有下列兩個特性:

  1. 有別於一般喪親者的憂鬱與焦慮症狀。
  2. 已造成長期的生活功能損傷者。

四、創傷反應

  有些死亡事件是由較具威脅性的創傷事件所導致的生命剝奪,若失落者曾經驗到、目擊、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這些事件牽涉到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的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或威脅到自己或他人的身體完整性,同時有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等反應,都可能持續重創失落者的身心,並出現下述三大類的創傷反應:

  1. 持續體驗創傷事件:包含下列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情況:
    1. 反覆帶著痛苦讓回憶闖入心頭,包含影像、思想、或知覺等方式;
    2. 反覆帶著痛苦夢見此事件;
    3. 彷彿此創傷事件又再度發生的行動或感受(包含在歷經當時經驗的感覺、錯覺、幻覺、或是解離性瞬間經驗再現,不論當時警醒或正處於物質中毒皆算在內);
    4. 暴露於象徵或類似創傷事件的內在或外在某相關情境時,感覺強烈心理痛苦;
    5. 暴露於象徵或類似創傷事件的內在或外在某相關情境時,有著生理反應。
  2. 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的刺激:包含下列三項(或三項以上)的情況:
    1. 努力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思想、感受或談話;
    2. 努力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活動、地方或人們;
    3. 不能回想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
    4. 對重要活動顯著降低興趣或減少參與;
    5. 疏離的感受或與他人疏遠;
    6. 情感範圍侷限(如不能有愛、快樂等感受);
    7. 對前途悲觀(如對未來無望、感覺自己的未來已經毀了等)。
  3. 持續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狀: 包含下列兩項(或兩項以上)的情況:
    1. 難入睡或難保持睡著;
    2. 易怒或爆發憤怒;
    3. 難保持專注;
    4. 過份警覺;
    5. 過度的驚嚇反應。

  若失落者有上述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悲傷反應仍過於強烈,出現疑似複雜性悲傷的情形,或上述三大類的創傷反應超過一個月,並且有顯著的痛苦,長期有失眠、食慾不振、憂鬱、精神狀況不佳等情形已影響生活功能,皆可徵求失落者的意願,去尋求合適的心理諮商機構或醫院精神科、身心科的協助。( 2011/03/18 )

吾心研究室 > 吾心的話 > 悲傷輔導系列二:悲傷都是因為愛–認識悲傷的多元面貌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