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 活動紀錄 > 2016年

活動紀錄 > 2016年-校園邀請講座

2016年文昌國中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2/26
主題:魔法愛情不應是毒藥

情感應是美好生命不可或缺的養分,但近年來諸多發生在校園或社會上的分手暴力或情殺事件,突顯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國中生正處於愛情懵懵懂懂的階段,愈限制談戀愛愈容易激發對愛情的嚮往和好奇心。透過講座讓學生了解愛情的純粹、擁有正確的情感觀念及兩性關係、辨別自我和他人界線的概念,在互動與交往中如何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2016年南港高工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3/7
主題:人際2.0~打造好關係

本次受邀至南港高工,由張智棻心理師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講座。青春期是發展同儕認同很重要的階段,傳統的多子女家庭,可以透過手足的競爭、爭寵,進而學習互相分享、妥協、合作。但因少子化的影響,對於孩子在學習與他人相處的課題上,造成莫大的衝擊,每個孩子在年幼時都是父母的寶貝,父母會將所有精力放在小孩上,因此更衍生出了「直升機父母」、「怪獸家長」等新興詞彙。因為過度的保護、干預,孩子更不容易了解他人的面部、肢體的「非語言訊息」,難以「正確」地和他人相處。此講座亦結合兩性議題進行演講,讓學生認識愛情的正向力量,學習如何正確和異性溝通、相處,希望透過這次的講座能讓所有參與的學生了解,在「閱讀」別人情緒的同時,也別忘了接納自己、愛自己。


2016年自強國中親職專題講座

時間:3/25
主題:做孩子的心靈堡壘-陪孩子面對升學壓力

此為受邀於自強國中辦理父母親職講座-做孩子的心靈堡壘~陪孩子面對升學壓力,與會者多數為國中學生的家長,心理師首先告訴成員,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出社會後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為了生活將就著過日子,但是孩子上了國中後,父母已無法教導孩子學校的所有科目,也無法時時刻刻盯著孩子念書,所以父母除了關注升學資訊外,亦能多給予孩子一些精神情感的陪伴,從孩子的「情緒」著手。平時父母應該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允許孩子有猶豫期,讓孩子有自己思考的機會,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新事物,以及訓練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父母則需要多一些耐心忍受孩子練習的過程,與孩子建立良性依戀關係,做一個可親近性、可回應性的家長,當孩子在校遇到挫折時,可以回家尋求協助。最後心理師提醒父母,「比」字就像兩把刀,一把傷害別人;一把傷害自己,尋求幸福要先從「不比較」開始,父母要學習欣賞孩子,接受孩子的特性,讓孩子能自我肯定並建立自信心,另外也呼籲家長在忙著照顧孩子時,也應該學習照顧自己,把一些時間留給自己好好休息。


2016年方濟中學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3/31
主題:談青少年拒學問題及人際關係探討

青少年友情特徵注重於互相了解、情緒及心理上親密的接近,而網路社群除了提供快速便捷的溝通管道,亦能拓展人際關係,但若在網路上產生衝突,也易帶到現實生活中持續延燒,心理師首先說明拒學與逃學的差別,另外針對逃避社交、評價情境的拒學型態加以深入探討。青少年在發展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很容易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被拒絕、被不認同時,會感到無力、退縮,而負向經驗使得孩子著急地避開害怕情境,但到了新的環境,孩子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又再度陷入焦慮的循環,所以老師需從截斷預期性焦慮開始做起,除了社交技巧訓練、放鬆訓練外,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參與團體活動,讓孩子能漸進式地身歷其境,暴露於害怕情境中,進而達到增加社交互動技巧的目的。


2016年瑠公國中拒學專題講座

時間:4/7
主題:教師研習-認識篇:拒學的辨識與因應

此為首次受邀於瑠公國中辦理教師研習拒學講座,心理師首先介紹「逃學」、「懼學」、「拒學」、「繭居」之間的差別,並運用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拒學的四種類型,接著闡述拒學是由個人、學校、家庭的負面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除了依據拒學類型,有不同的處理重點外,老師也可以留意早期徵兆,和家長、孩子接觸,進行初步評估,再給予家長資訊與轉介。心理師建議輔導目標不應訂定為「回學校上課」,就如同玩遊戲,應先闖過數個關卡,歷經重重考驗,儲備自身能力,最後才能擊退把守最後一關的大魔王-「返回學校」,所以建議老師們和孩子談話時運用三個小技巧:不評價、不害怕、帶著好奇,先與孩子建立連結,試著理解、看看他們所看到的世界,但仍需掌握界線,而非無條件的縱容。最後心理師勉勵在場教職人員、家長,拒學孩子需要多一些關心和時間適應,大家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2016年辭修高中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4/29
主題:愛情路上停、看、聽

青春期兩性關係意識開始覺醒與發展,除了學習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外,將懵懵懂懂的愛情,轉化成人生的養分及經驗,也是重要的課題。本次受邀至辭修高中,由費婕婷心理師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講座,講座首先針對高中部的學生,澄清青少年對愛情的迷思、兩性交往的正確態度。因現今網際網路無國界的特性,我們可以結交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儘管傳遞訊息便利又快速,但網路的匿名性,也帶來了危險與陷阱,此時更應注重網路交友的安全。在生動的演講中,心理師亦帶入相關法律知識,增進高年級學生對於本國法律規範的了解。而針對國中部學生的講座,則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愛情觀、澄清「愛」與「喜歡」的差異,並以兩性健康交往的界線為主軸進行演講,亦讓在場學生知曉,兩性交往不完全侷限於談戀愛上,在學習愛人與被愛的關鍵期,應培養正確的兩性相處模式,同時學會保護自己。


2016年百齡高中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5/6
主題:愛情路上停、看、聽

學校的兩性健康教育通常關注於「兩性尊重」、「男女交往界線」這個議題,雖然戀愛本應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卻也隱藏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危機,有鑑於現今社會上「恐怖情人」的案件頻傳,今日學生兩性講座,內容著重於恐怖情人及分手的藝術。心理師首先播放影片,帶領學生了解恐怖情人的特質,並加以說明恐怖情人除了有肢體暴力的類型外,如隨時隨地都想掌控你的行蹤、使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要脅對方等,都算是恐怖情人的特徵之一,然而多數青少年缺乏相關知識,當被暴力對待後,恐怖情人又會使出渾身解數來挽留這段感情,在「鞭子」與「糖果」的交互影響下,當事人往往有對方還是很在乎自己的迷思,反而因此更加地深陷於這段關係中無法自拔。而若想結束親密關係,也切記要循序漸進,找親友沙盤演練,推測可能發生的狀況,在談論分手的當下,應選擇在公共場所進行,對話時需理性分析,不要批評、羞辱對方,如果對方仍然不願意放手,必要時可向外界尋求協助。


2016年百齡高中親職講座

時間:5/6
主題:新世代的網路使用現象-青少年網路成癮與輔導

網路世代的來臨,獎勵、懲罰不再管用,親子關係因網路使用產生了新的衝突,而夫妻教養方式的不一致,也正影響著家庭和諧,然而網路使用行為已是現今社會的常態,與其運用各種招式,使出渾身解數來阻擋,還不如思考如何利用網路來增進親子溝通,運用新穎的科技親近孩子,將它變成促進家庭和睦的工具之一。當日講座因為時間的限制,無法給予過多演練的時間,但心理師最後仍保留開放式Q&A的時間,在回答家長疑問時,運用溝通技巧親身示範。其中家長最關心的是時間管理的議題,多數家長會想訂定家規來規範孩子上網的時間,然而這個規定若只是父母單方面的限制,可能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抗,因此心理師建議家長可以邀請孩子共同訂定家規,藉由溝通、討價還價的過程,取得雙方的平衡點,而父母也別忘了,他仍然是個孩子,自制力尚且不足,父母需要多一點耐心,當孩子無法遵守時間時,彼此是可以再溝通、商議的。倘若親子關係因為網路的使用問題,已惡化到很嚴重的狀態,此時最重要的是修補親子關係,聊聊無關課業、網路的議題為主。


2016年自強國中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5/11
主題:愛情路上停、看、聽

假若人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那愛情想必是需要停、看、聽的平交道了,當我們途中遇到轉折點,也應停下腳步,謹慎、小心地觀察四周,再抬起步伐往前邁進。今日受邀至自強國中,由費婕婷心理師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講座,講座首先針對八年級的學生,藉由影片闡述相信愛情、願意努力爭取的愛情觀點,然而在追求戀情的同時,也應注意人際相處的界線:身體界線及心理界線,以免帶給心儀對象不愉快的感覺。講座中亦有親密暴力相關新聞,希望能加強學生對於性別及親密暴力的法律知能,如散播不雅照可能會觸犯的法條,並了解自我保護及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最後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講座,則以學習拒絕為主軸進行演講,因為每個人心裡的感受不同,對於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肢體動作、語言,應勇於說不,我們也需及時反應給對方,透過良好的溝通,了解並尊重彼此的界線。


2016年國立臺北大學芳療紓壓講座

時間:5/23
主題:芳療紓壓工作坊-失落與自我身心照顧

多變的天氣使得我們的情緒跟著上下起伏,然而日理萬機的我們似乎很難抽出時間好好寵愛自己,精油的氛芳提供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一個便利、有效率的紓壓方式。心理師首先介紹何謂芳香療法、精油特性,並說明日常生活常見的困擾,其適用的精油類型以及按摩方式,透過精油調油小撇步,讓成員可以親自體驗手作樂趣,調製出專屬於自己的精油,暢遊在大自然神奇的魔法中,輕鬆地在日常中給自己多一點的照護,讓自己隨時補充活力。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工作、課業壓力接踵而來,雖然壓力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然而壓力過多時,如何面對、處理壓力儼然成為了一門必修科目,當身體因為壓力而拉警報時、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導致肩頸痠痛時,不妨使用芳香療法減緩身心的不適吧!


2016年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6/7
主題:察言觀色打造好人際

國、高中是發展同儕認同很重要的階段,透過學校這個小型社會,每個孩子除了課業外,更重要的是學習人際相處的課題,然而「一個人的社會」即將來臨,少子化帶來的影響並不只侷限於經濟上,家庭結構的改變,導致家長過於寵愛孩子,使得驕縱任性、自我中心、不喜愛與人交往的小霸王橫行,在精心呵護下成長的孩子,少了許多觀察別人言行的機會,與同學相處時經常錯誤解讀「非語言訊息」背後的涵義,產生人際方面的困擾。心理師首先解說如何讓溝通不NG的小秘訣,而藉由情緒解密,我們可以試著感受他人情緒,學習分析臉部、肢體隱藏的意義,希望透過這次的講座能讓所有參與的學生了解,同理、傾聽的重要性,並能更悠然自得地和他人相處。


2016年德霖技術學院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6/15
主題:拒學認識暨個案研討

孩子為何不上學了?拒學是什麼呢?講座首先帶領參與老師了解「逃學」、「懼學」、「拒學」的不同,並運用同理的角度,讓老師發想自己是否曾經有過不想上班的念頭,而使自己有不想上班這個想法的原因又是什麼?透過簡單的換位思考,我們也可以試著想想,孩子不想去學校的原因。拒學發生的可能原因,除了個人心理因素外,還有家庭動力、家庭結構、其他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人際因素等原因,心理師表示拒學孩子內心仍然渴望著上學,但是當恐懼混亂成一團時,孩子第一時間只想著如何逃離,躲避這個令他感到害怕的地方,因此在拒學的前兆期,不應馬上將孩子貼上標籤或是實行強硬手段,透過傾聽與同理,嘗試理解孩子,而學校與家庭也需保持良好的互動。


2016年永吉國中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7/1
主題:兒少保護-拒學的因應~談如何親師合作

當面對學生拒學時,家長與老師皆會竭盡全力地幫助孩子,找出偏離軌道的原因,儘管目標一致,然而每個人的理念、作法不同,也可能會降低合作的力道,親師溝通常見情緒失控、模糊焦點、未直接溝通,透過第三者傳達、家長過度掌控、缺乏共識、缺乏信任感等問題。在溝通傳達上除了 將自己的訊息清楚傳達給對方外,對方也要能夠正確地接收訊息,並反映傳達者的意思,另外也要避免產生錨定效應,也就是不要過度信任最早取得的片段資訊,讓自己在進行決策時,被第一個訊息左右,因為假如初始資訊與事實有所出入,偏見就會影響我們所做的決定。所以我們可以善用溝通方程式:30%說+70%聽+100%看,認真傾聽、釐清脈絡,並實際運用一些簡單的小步驟展現同理心,理解觀念上的差異,相互支持、合作,提升孩子的正能量,創造三贏。


2016年自強國中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7/1
主題:解開凍結狀態~談拒學辨識與介入

溝通是瞭解的開始、改變的元素,當學校、家庭、孩子產生交集時,輔導室就像齒輪潤滑油,讓老師、家長、孩子在磨合時,能順利運轉,透過彼此合作,帶動系統,轉化成強大的力量,帶領拒學生往前邁進。然而,老師有班級經營的壓力,且因拒學生不常到校,無法實際接觸,較不容易施展輔導策略,另外家長可能缺乏拒學概念、親子教養技巧不足、或是不知如何與老師互動,使得家庭氛圍在孩子拒學後,變得緊繃且低迷。此時親師合作為首要關鍵,家長與老師可以藉由分享意見及訊息達成共識,在學校方面,可以建立安全關懷的環境、適合孩子的彈性多元教學和評量;家庭則需從自身做起,於生活中落實同理他人,促進溝通,增進親子關係,相信在「學校」、「家庭」兩個大齒輪的轉動下,能助於帶領孩子進入系統,解開凍結狀態!


2016年中和高中拒學專題講座

時間:8/26
主題:教師研習-認識篇:拒學的辨識與因應

拒學與懼學有何不同?拒學和逃學一樣嗎?孩子為什麼會拒學?心理師首先運用三個問題,緩緩講述拒學的定義、拒學的心理循環、造成拒學的因素及拒學產生的症狀,期間亦穿插自身碰過的案例,讓老師能更加了解文字上的內容。在處理拒學時,可先透過健康檢查,確定頭痛、腹痛等反應是生理或是心理造成,另外也要了解孩子以前的求學狀況,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心理師分別說明拒學初期、緩和期、穩定期、回復期,老師及家長可以協助孩子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小細節等,例如在拒學初期若老師要打電話關心個案,我們可以將話題放在生活中,讓孩子分享在家有沒有做有趣的事情;到了穩定期,則適度地與孩子討論學校有趣的事情,邀請孩子不定期返校,與老師聊聊天等。拒學需要家長、學校老師、醫療單位三方合作,考驗著溝通技巧及校內分工機制,心理師建議導師主要擔任對外的聯繫窗口、盡量降低同學對個案的負向觀感;輔導室則需協助支援導師、做處室間溝通的橋樑,然而因每個人的特質、造成拒學的原因不同,若在與孩子相處的拿捏上有疑慮、感到困難,也要適時的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


2016年台北醫學大學展齡中心芳療保健講座

時間:8/29、9/5
主題:銀髮族芳療保健(一)、銀髮族芳療保健(二)

根據統計,2025年台灣將會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率將達到20%,人口結構的轉變,使得我們越來越忙碌,每天早出晚歸,疏忽陪伴家中長輩,因此年長者的照護也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然而除了生理的照護外,更要關注長者的心理狀態。日本研究發現,適度使用精油可預防失智症;而臨床實務也發現,妥善透過精油按摩,可以改善年長者的情緒和失眠困擾、有助提昇年長者和照護者日常生活品質。心理師首先敘述年長者常見問題、並介紹多支生活中適合長者的精油,以互動體驗方式講授芳香療法的應用,帶領成員學習簡易的居家按摩,讓想好好照顧自己或是照顧長輩的人,能馬上上手,回到家也能分享給家人,與家人進行面對面的互動,拉近彼此的距離!


2016年華梵大學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8/30
主題:如何運用溝通技巧化解人際衝突

升上大學後,相較於之前的求學階段,同學皆來自鄰近社區,大一新生則由不同地區至學校就讀,學生因為不同的說話及生活習慣,容易引發人際衝突,加上大學課業有較多的分組報告,而班級事務上亦須準備迎新、送舊、系上球類比賽等活動,在這過程中學生之間的衝突也隨之增加,考驗著老師的協調能力。此講座心理師採取「世界咖啡館」的模式作演練,透過小團體討論,進行「專注傾聽」、「正念對話」、「正念溝通」、「合氣道溝通」等四大演練。傾聽時我們可以運用正念的心態,保持平常心,迎接對方的觀點,同時富有同理心;對話時首先反應內容,不加入主觀意見、檢核對方的意思,再來就要以貼近對方情緒的內容,反應他的感受。儘管人都有自己執著的地方,但衝突並非都是不好的,只要我們能擺脫慣性思維,相信衝突事件也能圓滿落幕!


2016年華梵大學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8/30
主題:拒學?懼學?—從了解、辨識到協助

以拒學、懼學、逃學的了解做為開端,心理師說明「懼學」和「拒學」這兩個名詞都有學者使用,1960年後有一些學者以「拒學症」統稱各種拒絕上學的行為,而造成拒學的原因,有個人、家庭、學校等不同面向,所以應考慮異質性、多重原因性。另外藉由拒學心理循環圖,讓老師能更容易了解,當焦慮不斷擴大時,影響範圍會愈來愈大,這時我們又更加地焦慮,進而失去了原有行動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是撞進了巨大的蜘蛛網,越是急著從網中掙脫,卻是被纏得越緊,因此孩子很難從拒學狀態走出來。接著心理師述說拒學四大功能類型,以及個別的處遇策略,並分享自身實務經驗,讓參與成員能先從辨識開始,依照四大功能來進行處遇,如轉介、提供多元教學及評量等方式,來協助學生。


2016年芝山國小親職講座

時間:10/6、10/13、10/20、10/27
主題:家長成長班「你的心,我懂!」

網路使用的普及,為了減省時間,多數人會採取「多工作業」,在飯桌上一邊檢查郵件訊息,一邊瀏覽網頁資訊,在這個過程中,時間快速流逝,因為生活過於匆忙,而遺忘如何專注於當下。此次為期一個月的團體課程,以依附關係為主軸,探索自身內在運作模式如何形成,而此思維方式又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價值、人際關係,並結合正念練習,透過傾聽身體、反思、情緒及注意力等,在忙碌的世代中,覺察自我,活在當下,學習脫離評價思考及慣性反應,經由這個練習,我們會發現最大的問題,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面對問題時我們預設了限制或是答案,讓盲點蒙蔽我們的判斷力。課程中心理師亦說明孩子的自我概念與人我關係、特殊學童的優勢與限制,讓我們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建立親子連結,開啟新的方式觀察孩子們所面臨的困境,進而提升教養效能與親子關係。


2016年臺北商業大學桃園校區芳療紓壓講座

時間:10/13、10/20、11/17、11/24
主題:尋找屬於自己的香氣密碼,認識芳香療法

芳香療法指的是運用品質天然純正的精油,透過嗅吸或按摩的方式,以減緩身心的不適或維持身體健康的輔助療法。精油是由種子、樹皮、花卉等部位所提煉的自然萃取物,易溶於酒精和油脂,分子量極小,且具備有藥理作用的化學分子,所以精油可以快速被皮膚吸收。然而精油種類百百種,究竟要如何妥善選擇好的精油?又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精油呢?心理師引領成員挑選屬於自己的精油香氣,如可以助眠的純正薰衣草精油;強化副交感神經,抵抗疲勞的茶樹精油;改善消化不良的檸檬精油等,讓精油和身心連結,為自己調製一瓶專屬自己的紓壓精油,並搭配容易上手的按摩方式,輕鬆簡易地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多一點的照護。


2016年崇光女中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10/14
主題:如何協助及陪伴拒學及情緒障礙學生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然而這是一個簡單理解,卻不易做到的概念。心理師表示情緒處理、自主性是需要培養的能力,因為青少年的自主性與自我認同關係密切,當孩子建構有意義的價值觀與人生目標就是自主性。所以我們可以運用合作求解模式來與孩子溝通,首先具備著只要孩子有能力就有好表現的基礎理念,同理孩子對特定議題的顧慮和觀點,並保持中立的傾聽,不去做指導或批判。一個問題會被界定成兩個困擾,一個為孩子的,另一個則是父母的,因此我們需尋求雙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再來就是邀請孩子共同處理遇到的問題,這個方式能教導孩子處理社交、情緒方面遇到的困難,並給予孩子思考的機會,藉由討論找出切合實際及符合雙方需求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16年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10/20
主題:察言觀色打造好人際

社交網路的興起,代表著新型態的交友模式,逐漸地改變你、我、他,然而我們追求的是按讚數?還是擁有真心的朋友呢?在朋友圈中,我們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朋友呢?依照簡易的動物人格特質分析,可以劃分成行動力強、充滿自信的老虎;希望成為注意力中心的孔雀;擅長思考、有條理的貓頭鷹;個性平和、易相處的無尾熊;綜合老虎、孔雀、貓頭鷹、無尾熊的特質,具有高度應變能力及溝通能力的變色龍。講座中透過性向小測驗,可以檢視自己的優劣勢,了解其他動物的特質,讓我們能知己知彼,溝通不NG。心理師亦講述非語言訊息背後的涵義,並說明網路中察言觀色的小技巧,例如遇到已讀不回時,該如何破解?希望藉由講座,能使在場學生認識自己、辨認他人情緒的密碼,升級人際CPU!


2016年景興國中親職講座

時間:10/21
主題:孩子,你到底想說什麼~親子議題溝通策略

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免費無線上網的熱點增加,WiFi訊號隨手可得,不論是大人或孩童,瀏覽網路的時間大增,然而國中階段的孩子,心智尚在發展階段,若使用觀念不當,很容易掉入網路陷阱。另外網路遊戲也是造成家庭關係緊繃的原因之一,父母與孩子對於3C產品的使用想法也不同,因此當與孩子發生衝突時,父母心態要怎麼調適呢?心理師建議可以先回想自己青春期的樣子,試著理解孩子也在跟他的幻想打架,他的脾氣並不是針對任何人,父母可以嘗試停下腳步,擺脫慣性思考,將情緒輕輕放下。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只能在管教上不斷地學習和調整,就像是進行研究,放手和管教之間,一分一毫都需要斤斤計較,而這個過程需要父母花點時間及耐心慢慢摸索,也期望在座家長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家庭經營法!


2016年基隆正濱國中親職講座

時間:10/28、11/25、12/23
主題:家庭寶可夢~E世代互動效能團體

「你再不離開電腦桌,我就把網路線拔掉!」多數家長面對孩子的網路行為,常使用責罵、拔網路線等方式來處理,這種作法容易使孩子產生激烈反抗,進而引爆家庭戰爭,雙方就像是仇人般,捍衛著屬於自己領地,不僅與孩子的關係更加疏離,也沒有辦法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時間管理等重要的能力。本年度前往基隆正濱國中進行三場親職效能培訓成長團體,以「網路不當使用防制、安全健康上網及網路沉迷之辨識」為親職教育主題,逐步深入討論,並以孩子的網路行為來看親子互動,進一步探索自己的教養方式,與原生家庭的關連,讓成員有機會理解自己,整理親子關係,視需求尋求改變,透過經驗的分享及整理,讓成員提升親子教養知能,將學習到的技巧,運用在生活中。


2016年北政國中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10/28
主題:從外在動機至內在動機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終身學習的社會已經到來,教導與學習亦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要如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動機,並讓學習更具效能呢?心理師首先讓老師回想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最喜歡做的事情、最愛的科目、小時候學習的動力來源以及現在工作的動力,透過短暫的思考及討論,可以發現小時候學習的動力,大多來自父母的要求,然而採用獎勵或懲罰方式的外在動機,學習效果可能較為短暫,也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及無趣,要如何將外在動機轉化成內在動機呢?我們可以從「好奇心」、「成就感」、「認同感」、「互惠感」這四點去著手,並讚美負責、願意冒險的態度,而非僅讚美成績,或是給予學生一些時間解決問題,只在學生需要時提供建議或暗示,藉此促使學生養成自動自發的態度,增進接受挑戰的意願。


2016年北一女中親職講座

時間:11/2
主題:如何成為有效能的快樂父母~兼談面對孩子的拒學與繭居

新世代的父母親們總覺得給孩子的愛不夠多,因為少子化的趨勢,父母習慣性幫孩子打點所有事情,當孩童逐漸成長,歷經青少年的階段,直至成年,父母過於盡責,使孩子缺乏學習獨立的機會,我們期待孩子有自信、未來擁有美好的人生,然而事情卻逐漸脫離掌控,要如何擺脫「溺愛病毒」?心理師首先說明父母的角色、「我是為你好」的迷思,第二個環節則講述拒學和繭居的概念,當孩子有拒學、網路成癮等困境時,父母該怎麼和孩子當朋友?要如何減少親子衝突?藉由父母教養方式的轉型,將人生劇本交還給孩子,協助正向引導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能力及特質,翻轉思維習慣,講座中亦有給父母參考的對話技巧、焦點解決的教養觀,讓家長能更了解具體做法,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成為「夠好的父母」。


2016年基隆女中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11/4
主題:我的學生怎麼不來上學了?!~談教師如何協助拒學的學生

面對拒學生時,家長、老師無不用盡心思,絞盡腦汁地尋求幫助,然而陷入拒學心理循環的孩子,狀況起起伏伏,家長和老師容易感到疲憊及挫折,另外在班級經營中公平課題亦會面臨難以抉擇的情形,除了多元課業評量、勉勵到校外該如何協助孩子呢?在拒學初期、中期、後期,不同的階段,上課以及平常互動,尺度又該如何拿捏? 具體策略為何?心理師首先講述逃學、懼學、拒學之間的差異,拒學行為的成因,以及打破心理循環的重點:「提供一個放鬆支持的環境,將問題保持在原始狀態,不外加其它壓力」,藉此避免焦慮擴大,進而失去原有行動或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心理師依據四種功能類型的拒學,提出處遇策略、班級經營、與拒學生互動方式、親師溝通方式等,透過細部探討,提升老師的輔導知能,落實學生輔導初級、二級預防工作。


2016年基隆女中身心健康講座

時間:11/4
主題:幸福愛情講堂

我愛他嗎?他愛我嗎?一個人覺得孤單,二個人無法呼吸,三個人太擁擠……。要怎麼分辨愛和喜歡? 在感情的世界中,猜疑及嫉妒怎麼調適?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兩人,在生活中難免有磨擦,吵架了該怎麼辦?若無法挽回這段愛情,分手的傷痛要如何撫平?心理師首先講述愛情三角理論:強烈關心感的「親密」;互相吸引的「激情」;願意與對方相處的「承諾」。在愛情的序幕,可以多給予雙方互相認識及了解的機會,別急著做愛的告白,對方的愛情觀、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生涯規劃等,都是我們可以先了解的面向,約會時也能先從團體約會開始,增進彼此的認識。最後心理師亦說明失戀情緒調適七守則、交往中要注意的法律界限,期望藉由講座能讓所有參與學生體會愛情的美好,談場聰明的戀愛,和幸福更加貼近。


2016年後埔國小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11/10
主題:性格特性與人我關係

自己是什麼性格的人?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又是如何呢?性格是天生還是後天造成的呢?透過一些小問題,心理師開啟今日要探討的主題「性格特性與人我關係」。內向性格者遵守規矩、安靜,在國中小階段,因為便於管理,成績優秀,大多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是到了高中、大學的階段,團體課業以及上台發表的比例逐漸增加,需與人建立關係的活動越來越多,然而這些都是內向者不擅長的部分,另外若以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讓父母不免擔心孩子以後怎麼跟人競爭。對於內性性格者來說精力來自於內在世界,若受到太多外在世界的刺激,會有不適應感,硬是將內向性格轉為外向性格,對於內向者可能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心理師亦分享Susan Cain 的演講:「內向者的力量」,內性性格者有其特殊及寶貴的地方,不需要刻意去改變自己原有的面貌,做自己就好!


2016年台灣科技大學芳療紓壓講座

時間:10/20
主題:「精油」紓壓工作坊

當我們漫步在森林小徑,沿著石階緩慢行走,綠葉上的露水,隨著微風滾動著,剛下過雨的森林,帶著清新、青草香,讓人心曠神怡,在這個時空中,時間彷彿不再流逝,經由大自然的洗滌,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壓力也能夠得以舒緩,提振精神。然而日理萬機的我們,似乎很難抽出時間好好寵愛自己,為自己安排一場紓壓之旅,精油的氛芳提供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一個便利、有效率的紓壓方式。心理師首先介紹何謂芳香療法、精油特性、精油基本原理與功用,然後藉由牌卡的挑選以及冥想,調製適合自己身心狀態的精油,讓成員可以親自體驗手作的樂趣,調製出專屬於自己的精油,暢遊在大自然神奇的魔法中,輕鬆地在日常中給自己多一點的照護,讓自己隨時補充活力,改善生理不適及紓解心理壓力等問題。


2016年南港高中心理健康講座

時間:11/25
主題:打造屬於自己的戀愛寶典

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以及網路無國界的特性,我們能隨時隨地觀看各國的偶像劇,然而青春浪漫的偶像劇,其中的橋段與場景,似乎與現實環境有著一大截的差距,使得學生有著「就算一開始對方討厭我,但只要努力死纏爛打,就可以把對方追到手」、「壞壞的男生才有人愛」等迷思。心理師除了破解偶像劇常用的愛情要素外,亦說明會讓人反感的追求行為以及法律知識,後半段則著重在認識危險情人的特質、親密暴力的循環及警訊、分手暴力的法律問題。講座中也分享了「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的故事,當無法滾動、原地踏步的尖銳扇形不再等待合適的人,肯定自身的價值,試著改變自己,向前邁進,尖角會逐漸被磨掉,終將成為自給自足、有能力付出愛的大圓滿!


2016年長庚大學女性影展映後講座

時間:11/30
主題:從家庭關係談溝通

愛是什麼?關係的本質是什麼?結婚前要考慮什麼?心理師首先敘述婚姻及家庭的功能,並說明父母對於婚姻持負面評價、關係不和睦,都有可能影響我們的婚姻觀,因此我們可以覺察自已和父母及他人的溝通、互動中,是否內化了父母或別人的價值觀?自己是否有許多非理性的自我驗証預言,影響了我們對關係的態度?影片中女兒質疑爸爸沒有為家付出,認為媽媽沒有慎選結婚對象,對於女兒來說爛了就要丟掉,但母親卻選擇拾起再修補,價值觀的分歧讓她們產生爭執,然而關係中出了問題,換一個就能解決問題嗎?在家庭中,父母不應將自身對婚姻經驗、想法套用在孩子身上,而進入婚姻前的情侶,也要彼此討論對婚姻關係的期待、家事分配、生育計畫等,溝通時善用「我訊息」,讓對方清楚知道自己的想法、感受,也較不容易產生衝突,相信經過覺察、學習、成長,我們都能經營幸福藍圖。


2016年個案研討

地點:長安國中、北安國中、南港高中、土城中正國中、德霖技術學院、桃園福豐國中、
主題:自強國中、古亭國中
時間:3/24、4/12、5/26、6/2、6/15、10/5、10/27、11/2、11/16、12/7
主題:個案研討

個案研討為心理師依自身經驗,以不同觀察角度切入問題核心,針對校方所提案之個案,對其問題的前因後果、形成的癥結、後續晤談事宜、引導方向等,進行系統的分析與評估,而與會人員亦能分享及討論輔導上的瓶頸,由心理師提供輔導實務上的建議,開啟不同面向思考、交流、互動的平台,增進輔導知能及運用資源的能力和方法,最後歸結出解決的對策。探討個案類型包含了「情緒困擾、人際交友、家庭因素、親子關係、身心疾患…等」學生議題,心理師建議輔導人員除了與案主建立互信互賴的關係外,也需發掘外在資源,與內在現有資源連結,建立學校、家庭、醫療單位的共識,讓多方資源進行整合,透過良善的溝通及合作,使個案的身心狀態得以改善。


活動訊息 > 活動紀錄 > 2016年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