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 活動紀錄 > 2016年

活動紀錄 > 2016年-單位邀請講座

2016年基隆市家庭福利服務中心親職講座

時間:4/30
主題:為自己充電~陪同孩子學習與管教

今日受邀前往基隆市家庭福利服務中心辦理親職講座,心理師首先讓在場成員思考,以往與孩子的互動模式,除了雙方沒讀懂彼此的情緒外,當親子產生衝突時,我們是否為了逃避焦慮乾脆轉過身,眼不見為淨?抑或是孩子為了爭奪權力與父母鬥爭、拔河?而當我們面對管教孩子的壓力時,父母常常不自覺地使用相同方式去處理,或是常以「我是為你好」來包裝自己的控制欲,使得親子關係陷入漩渦中掙扎。父母需了解非語言訊號比口說更具影響力,因此為了避免深陷惡性循環,我們要脫離慣性思考,給自己多一點的時間觀察與傾聽,另外也可以透過「脆弱的反彈力SPACE」:停住、大腦遊戲、接納、好奇及同理五大步驟,為自己設定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找回和孩子的正向連結,接納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2016年台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親職培訓課程

時間:5/5
主題:親愛的孩子,你在想什麼~網路生活中的親子溝通

對於「網路使用行為」你有什麼想法呢?或許一般民眾瞬間想到的是負面評價,如:浪費時間、傷眼睛等,表達出不認可、擔憂的心情,而父母對於未知、不確定性的事物,產生的不安全感進而帶來焦慮、恐懼等情緒是很正常的,但也要注意這些排斥的念頭,是否形成另外一股壓力,將孩子推向網路世界。此場活動長達3小時,除了知識性的傳達外,成員亦能運用剛講解過的溝通技巧進行演練,並藉由父母與孩子的角色扮演,體認站在不同角度,雙方的看法也會不同。父母應妥善運用「情、理、法」三道程序與青少年溝通,同時理解網路使用是現今社會的常態,但父母並非要無條件迎合孩子,應學習有效率的溝通,以提供他們更多的協助與關懷。青少年階段是探索人生的重要時期,然而現今他們面對的挑戰更加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及知識的日新月異,社會變遷造就一面逐漸難以跨越的牆,期望此講座能讓參與成員們,更加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及因應方式。


2016年萬華兒童服務中心社工員專業在職訓練

時間:6/24、6/28
主題:社工員專業在職訓練

不論是老師或是助人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上總是會面對許多挑戰,因此萬華兒童服務中心特別安排了兩日社工員在職訓練,此講座著重實務上家庭成因的拒學輔導策略以及與學校老師的合作計畫,心理師首先以好發年齡、行為表現特徵、學校表現、心理及生理反應、家庭關係、求助意願和發展,說明逃學與拒學的差異,並從家庭及學校的面向,細細說明拒學發生的可能原因。當孩子進入拒學的焦慮循環時,家長通常都會對孩子不去上學的行為,感到驚嚇且擔心,然而父母若也跟著孩子一起焦慮、逃避,持續將自己的目光放在學校這件事情上,可能會使得家庭關係陷入緊繃的狀態,不經意地輕觸後極可能隨時爆發,因此心理師建議拒學初期與家庭工作,協助緩和父母的情緒是很重要的,而拒學後期與學校工作則是首要重點,透過親師合作,一步步幫助孩子,並肯定孩子的努力,找回屬於孩子的光芒。


2016年宜蘭學生輔導中心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8/12
主題:認識篇:拒學的辨識與因應
主題:親師篇:好好上學去~攜手合作助孩子一臂之力!

當大家都去上學時,無法到校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心理師表示拒學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並說明拒學的類型與成因、如何評估拒學的類型,以提供介入策略。孩子拒絕到校的行為,也常令家長頭痛,面對學校的規定、親友的質疑,使得家庭關係緊繃,心理師建議家長應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安撫自己後,再面對拒學議題。另外老師在協助的過程中,對於制度規定、班級經營也時常感到為難,使得家長、老師雙方無形中產生不小的壓力,老師可以先穩定自己的情緒,肯定家長的辛勞,以主動積極的態度,運用同理心,建立溝通的橋樑。此次講座心理師分別講述學生、家長、老師的困境,運用實務的例子、經驗分享,讓老師了解拒學孩子的狀況和因應策略,幫助老師們參考實際運作的方式。


2016年新竹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8/26
主題:接納與承諾治療(ACT)-拒學工作坊

接納與承諾治療(ACT)是以人類語言和認知發展的框架關聯取向為理論基礎,使用接納、正念、承諾和行為改變歷程以創造心理彈性的心理治療取向。講座的上半場首先讓在場老師認識接納與承諾治療(ACT)的理論和六角形架構,並搭配實務演練:接觸當下「葡萄乾禪」、接納「寫字版隱喻」等,使老師能實際靈活運用。下半場則講述拒學個案的辨識與輔導,以及將接納與承諾治療(ACT)運用於拒學個案與親子關係,藉由實務演練,學習找回和孩子的連結,讓雙方都有安全感去處理問題,並覺察自己的行為傾向是在逃避還是趨向價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因為要遠離痛苦,還是為重要的人或事多做一些努力?並引領成員評估現狀,探索自己的價值,尋找內在及外在阻礙,以接納的態度,拓展心理彈性,決定許諾投入改變歷程,並採取改變的行動,讓改變真正發生。


2016年經濟部生命教育映後講座

時間:9/22、9/23
主題:冒險vs 踏實~自我價值之探尋

還記得小時候在作文簿上面書寫的夢想嗎?或是曾經幻想著,未來想要達成的事情嗎?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實催促著我們向前行,所以我們總是機械式的運轉,日復一日地在一個空間,做著同一件事情,逐漸地將夢想隱藏在角落中,心理師以陳樹菊、百歲人瑞跳傘的故事,破除金錢、年紀的枷鎖,並用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夢想並非一蹴可成,需要我們一步步去實現,而夢想與踏實之間,是可以取得平衡點的。心理師讓在場成員在白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再折成紙飛機發射出去,透過這個小活動,讓成員感受夢想相互被支持的感動,現場氣氛也因此活絡了起來。就如同生活雜誌(Life)的座右銘:「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享受當下那些被忽略的風景,我們都有機會成為「白日夢冒險王」中的華特米堤,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踏上冒險旅程!


2016年基隆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教師研習講座

時間:9/26
主題:拒學認識篇:拒學的辨識與因應
主題:拒學進階篇:親師合作助孩子一臂之力

每個人對待壓力的處理方式不同,能承受的程度也不一樣,為了逃避壓力、使得日常不再貧乏無趣的少女,展開了一段追星之旅;凡事追求完美的少年,壓力負荷量已達到臨界點,搖搖晃晃地走著,結果被最後一根稻草所壓垮。什麼是「逃學」、「懼學」、「拒學」、「繭居」?心理師將理論結合實務案例,讓成員能更容易吸收,並說明拒學的類型與特性、診斷準則。或許剛開始面對這些突發狀況時,我們會被這些行為表現嚇到,若我們長時間與孩子拔河,保持強硬地態度,堅持分出輸贏,情況卻不一定會好轉,相反地我們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火冒三丈。心理師表示當孩子用「怪」來讓自己不可愛時,這些行為並不是針對任何人,因此我們首先要學著安撫自己,放下那條拔河繩,找回和孩子的連結。


2016年警察通訊所親職講座

時間:11/7
主題:網路世代親子溝通,通?不通?

網路世代的親子教養,對於許多父母來說,一直是個複雜難解的申論題,隨處可得的網路,各種資訊無遠弗屆,就像是衝破柵欄的猛獸,想要阻攔也阻擋不了,多元化的網路人際關係,亦是父母最頭疼的問題,尤其現今社會上充斥著網路詐騙等新聞,更讓家長深怕孩子一腳落入陷阱中,而無法自拔。我們要如何和青少年談網路使用呢?與青少年溝通,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呢?心理師說明父母首先須了解何謂網路成癮、網路對於孩子有什麼吸引力,其次為熟記溝通小技巧:善用「我」訊息、開放式問句、真誠讚美與鼓勵等,用攻略和孩子進行溝通。而我們也能善用網路與孩子互動,做個跟得上時代的父母,另外也要檢視自己,是否有意識地察覺自己使用網路的目的,更要避免將手機當成孩子的「電子保姆」,並給予孩子多一些讚賞及耐心。


2016年平鎮親子服務站父母親職講座

時間:12/3
主題:成為夠好的父母-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

在與孩子互動中,我們會依據讀到的訊息再做反應,而儲存了特定行為模式的鏡像神經元組,讓我們能模擬基本動作,在歷經了杏仁核接收調節、大腦皮質的處理,使我們能夠「讀懂別人」,然而我們讀的不是孩子的感覺,其實是自己的感覺!要讀懂情緒,在劍拔弩張的盔甲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樣的面貌,是我們不曾深入理解的呢?心理師講述解讀底層情緒的重要性,避免自己陷入表層循環,學習觀察傾聽,脫離慣性思考,當我們被自己的信念或被這個環境所困住,如果我們不要用力推開,只是輕輕放著,它還是在,但不會那麼能夠影響我們了。「心」像個需要裝水的杯子,在同理孩子以前,要先同理自己,為自己撐出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


活動訊息 > 活動紀錄 > 2016年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