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 > 2016年-民眾心理健康講座
地點:慕哲咖啡館
時間:3/10
主題:開心上網不受氣~淺談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聰明人際互動

人際關係由農業社會的緊密,逐漸變成追尋科技,人手一機的網路世代,世界的價值觀、生活型態歷經快速轉變,父母面臨溝通與管教上的困難。心理師首先帶領我們了解網路無法抗拒的特性,並說明生活壓力產生推力誘使我們使用網路,藉此紓減當下的不適、焦慮、無聊。因為使用3C產品成功地緩解現實的不快樂,我們開始增強上網的行為,但問題本身沒有因此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所以我們再度產生壓力,並陷入依賴性循環。活動中亦提供一些方法解決「已讀不回」被動等待的焦慮,除了換個方式思考別人已讀不回的原因,也可以設定群組規範、避免旁觀者效應,以免焦慮找上門。另外面對沉迷網路的孩子,一味限制可能會造成孩子情緒上較大的反應,所以父母可以善用網路來達到促進家庭關係的效果,用彼此感到自在、親密的談話方式,像朋友般分享數位經驗,一起過濾網站內容,陪伴孩子健康上網,別讓虛擬世界取代真實生活,適時適量聰明的使用網路,接受它並善用它,才是「治本」的作法!
地點:慕哲咖啡館
時間:5/19
主題:如何讀懂另一半的心?親密關係裡的溝通法~ 親愛的他/她到底要什麼

在一段親密關係裡,是否常希望自己有「讀心術」?是否期望著對方能了解自己?心理師首先講解溝通的基礎理論,剖析傾訴者與傾聽者的內心想法,說明耐心聆聽、給予對方充分表達的機會是很重要的,另外當我們習慣性地使用「應該……」、「必須……」的語句時,可能會成為傷人的刀,造成雙方溝通的阻礙,我們可以試著以開放式問答,讓對方自己思考解答,以解決目前的困境,因為真正長遠的改變並非來自於外界的壓力,當事人自己願意敞開心扉才是真正的改變。而良好的溝通模式須運用八成的力氣「被動傾聽」附和及詢問,剩下二成則「主動傾聽」嘗試感受對方的心、總結傾訴者面臨的困擾。長久的相處下,或許我們都遺忘了如何體貼,透過實際溝通技巧的演練,檢視自己以往的溝通模式是否太過於先入為主?當另一半不知道我們心中想要什麼時,我們是否願意給予提示,並鼓勵對方? 最後心理師期許大家,把演練時關懷夥伴的這份心情帶回家與家人互動,我們不一定要給予過多的建議,理解對方的心情、誠懇的態度才是首要的重點。
地點:慕哲咖啡館
時間:10/13
主題:面對孩子的拒學和繭居

因為文化、地域、社會價值的不同,東方父母多是採取皮鞭式的教育,習慣性將所有事情安排妥當,且現今社會大多是雙薪家庭,多數父母選擇將孩子託付給安親班照顧,回到家後因為過於疲憊,而無暇與孩子談心,少了親密、柔軟的部分,加上因為過於重視他人的意見及批評,導致孩子在拒學後,家庭關係更為緊張。「父母總是活在未來,而孩子則是活在當下,兩人因為在不同時空中,而無法交錯。」或許因為過於擔憂孩子的將來,導致自己太過焦慮,心理師說明父母除了情緒支持外,也需要檢視自己內在的焦慮,不要將我們的知覺強加在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知覺世界,比起上學這件事,更值得關注的是持續經營生活的力量,維持對學習的熱忱,發展興趣的觸角,讓孩子得以感應周遭世界,而非呈現封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