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家長與老師的問題】
1 • 2 • 3 • 4
Q1:若對學校同學間的暴力行為,要如何教孩子面對?
Ans:
通常在學校容易遭受到欺負的孩子在其與同儕相處上多以呈現出兩極化的人際模式較多,過於被動或過於積極。被動的孩子往往較內向、羞怯、處在群體之中通常話也不多,和朋友的交往多以順從者或跟隨者的姿態居多。而當他們遭受到欺負的時候不會反擊的情況也是比較多的,也由於這些孩子通常不敢反擊以及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會自己一個人默默忍受,因此對於那些會欺負人的孩子來說,也就可能會更加深這樣的行為了。而過度積極的孩子則可能因為不擅於察言觀色,經常以自己的方式和他人互動,因此當這些言語表現不被其他孩子所接受的時候,就可能被排擠。此外,一些類似像注意力缺陷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由於他們的行為表現看似無異但可能仍與其他的孩子有些不同,這些孩子也往往有人際互動上的困難,但其他孩子並不瞭解這點,因此當這些孩子在與他人溝通或互動的時候就可能產生一些人際關係上的摩擦,也就可能成為被欺負或不受歡迎的對象。
不包含在上述狀況的校園欺負問題也是有的。例如,和經常相處在一起的夥伴們吵架了因此被其他成員孤立、家庭環境因素像是,家庭經濟狀態富裕或窮困的孩子可能因為穿著打扮或外在表現的不同而被排擠、或有的孩子因為外表被嘲笑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
父母要去觀察孩子是否有人際關係上的困難、是怎麼樣的困難、碰到的問題是什麼、孩子希望怎麼做等等,去協助孩子當碰到人際關係的衝突與困境該如何應對,也可能需要去協助孩子怎麼建立友誼以及選擇適合的朋友。
當孩子訴說自己被欺負的時候,父母必須去瞭解,孩子所遭受的欺負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同時也需要和學校老師聯繫,去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樣子。也由於校園欺凌經常在難以觀察到的情況底下進行,除了孩子(受害者)通常不願意說以外(因為會感到羞恥或不想大人介入),學校老師也可能有不曉得的情況。因此當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時候要以想瞭解孩子最近在學校所表現的樣子去詢問,先看看老師怎麼說,再接著說出自己的擔心與疑慮,與老師一起思考要如何處理會對孩子比較好,亦可以請教學校輔導老師的協助。
當孩子被欺負了,特別是嚴重的校園暴力,大人的介入是有必要的。家長和老師要去瞭解問題的本質而不是僅是去制止這樣的行為,如果無法瞭解問題的本質,例如欺負人的孩子為什麼有這些舉動、被欺負的孩子是在什麼原因底下被欺負,就可能會發生類似孩子的問題經過大人處理以後反而使得問題變得更嚴重的情況。
當孩子已處在校園暴力的威脅當中,要孩子去面對可能是有困難的,因為這些問題往往已經超出孩子所能處理的能力範圍,所以大人必須去介入。而這個時候家長也要讓孩子瞭解,父母可以成為他依靠與信賴的對象。而如果學校老師也能同時做到這點,則對於孩子會更有幫助。孩子處在學校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一個人在走廊徘徊等的獨處情境,如果孩子的身邊有人可以陪伴則更好,以及父母在孩子下了課可能要去接他,我們要讓孩子瞭解,避免衝突並不是懦弱的行為,今天所遭遇的問題也不是孩子的錯。我們在建議孩子如何面對問題與進行協助的時候仍需要注意,並且要視孩子所面臨的情況而有不同的方式;孩子所接觸的對象,是一個人、一群人、言語間的揶揄,程度嚴重或輕微、遭到嚴重的肢體暴力等。不同衝突可能有不同的因應方式。父母除了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以外,是否有足夠的把握瞭解孩子所面對的情況,都是很重要的。
此外,對於身心嚴重受創的孩子就需要給予特別的照顧,也可能要配合其他管道去輔助,例如輔導老師的協助或專業諮商,如果孩子願意去找人談談,則很好、如果孩子沒有辦法,那麼家長可以去請教專業人員該怎麼做,共同去引導孩子慢慢走出心理傷害。
如果今天是起因於孩子目睹校園暴力因此產生恐懼,父母也要去了解孩子所目睹的事件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況,除了要讓孩子感到安心讓孩子知道他不會成為受害者以外,也要去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培養相關的條件,同時要去教導孩子怎麼樣才不會成為暴力的受害者、以及不要成為欺壓者。而如果孩子所訴說的情況讓家長覺得有必要告知老師,則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時候需要特別留意與叮嚀,不要讓老師將孩子的名字說出去,以避免孩子輪為下一個欺凌的轉移對象。
而如果孩子並未遭遇到欺負或校園暴力的情況,但家長很關心這個議題,也可以到書局去,坊間有許多很好的工具書,是協助父母如何去面對以及教育孩子處理這些問題,父母可以依需求而選擇適合的書籍。父母搜尋的方向可以找內容清楚淺顯易懂的,直接針對問題去回答與解釋的書籍會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