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家長與老師的問題】
1 • 2 • 3 • 4
Q2:如何讓孩子會想去上學?如何選出適當的時機push孩子上學?
Ans:
不論孩子的拒學是起因於校園暴力、課業壓力、親子關係、與學校老師的關係或其它因素,首先就是要去瞭解孩子不想到學校去的原因,舉例來說,孩子所就讀的學校一直以來都是以學習為導向是對於學業成績較為要求的,然而孩子以往沒有問題現在卻出現問題了,我們就要去瞭解,這些問題是起因於課業變難孩子跟不上進度、父母的期望太高或孩子本身給自己的壓力太大無法負荷、與學校老師處不好、家庭氣氛是否出了問題、與學校同學吵架了等。也就是如果孩子所訴說或呈現的拒學是「果」,我們就要去找出這個「因」。孩子的拒學不會是突如其來,通常還有其他事件也正在運轉,或這些問題已累積了一段時日,當孩子無法再忍耐的時候就可能出現拒學。
當父母要去瞭解的時候要以溫和的語氣及傾聽的姿態,如果孩子願意說,則我們聽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盡量以多聆聽取代建議,即使有時候可能孩子還沒說完父母就已經知道孩子想說什麼了,仍要有耐心聽完,如果孩子的話被打斷,則孩子可能就會不想和父母說了,之後的溝通也會更加困難。因此要和孩子建立起彼此的信賴關係以及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不願意說,那麼就要讓他們瞭解即使現在不說也沒有關係,父母還是會願意在一旁支持他們,等他們想說的時候再說沒有關係。如果孩子能夠確實感受到自己被包容與理解,父母也願意去瞭解孩子,不用擔心他們講的話會遭到反駁,能夠彼此像朋友一般可以溝通,而這當中的意見交流沒有壓迫感,那麼孩子就會願意說了。
接著我們要去消弭掉會讓孩子感到不舒適的因素。而所謂的不舒適不一定全然指的是外在所形成的因素,也有的時候可能是不足的部分,例如孩子較沒有自信,我們就要去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孩子的抗壓性比較低,就必須去培養孩子抗壓與協調性、不擅於人際關係,就要去教導他們的應變能力…等。同樣的,這些訓練也不是以刻意或過程中一定要看到成果的方式,可以利用一些彼此互動的遊戲或角色扮演、或藉由幫忙做家事、讓孩子負責一些簡單的家庭事物當中獲得。當孩子的身心狀態漸趨穩定以後,會主動想談學校事物時,父母可以試著提及校園的事物,但仍然不要以會讓孩子產生反彈的方式、或言談之中流露出希望孩子現在就一定要到學校去的想法或建議。如果過程中孩子的情緒仍很激動,或仍然會逃避,就可能是哪裡還有問題,或孩子還沒有調整好、或是有什麼讓孩子擔心的事物。因此可能就要緩一緩,再給孩子一些時間,父母也要去觀察是否哪裡出了問題,找出原因,去調整。
而所謂讓孩子上學的適當時機,則要看孩子的情況,也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拒學的狀態也不同,有的孩子可以斷斷續續去學校,有的孩子是完全無法去。對於可以斷斷續續去學校的孩子,父母要繼續在一旁支持孩子,並對於孩子的努力給予肯定,而肯定的姿態並不是對於到學校去的這件事給予肯定,而是對於孩子的努力給予肯定;然而如果孩子的性格本身是屬於容易給自己過多壓力的,則這樣的做法可能就不太適合了,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想讓父母失望而讓自己有更大的壓力產生負擔。因此要以一種和孩子有默契的、靜靜在一旁支持以及給予適時協助的方式(視孩子當下需要什麼協助,父母從旁輔助並給予建議。或情緒上不安定緊張的時候,要去安撫孩子的情緒)可能會比較好。因此父母要去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及平時對孩子的瞭解,去從中判斷是否可以讓孩子準備去學校了又或者還沒有。
一般來說,若是孩子不排斥校園事物,人際關係也開始回復正常(或原本沒有朋友的孩子開始有想交朋友的欲求),亦不排斥學校老師或朋友來找他,而這樣的身心安定已漸趨穩定後,則孩子要上學就沒有問題了。但孩子開始到學校去,並不表示就不需要去留意了,因為那個時候將可能有新的問題,例如孩子對於許久未回到學校去要面對老師與同學的不安,以及課業等問題,因此父母還是要去留意孩子的情況,並與學校老師配合,以及繼續在一旁支持孩子,與孩子保持溝通,會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