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家長與老師的問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Q8:若面對拒學孩子以說教或勉強的方式沒有用,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回到學校,或是否只能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
Ans:
要讓孩子回歸校園的意涵並不只是學習的意義,校園也同時代表了一個縮小型的社會,我們要讓孩子可以適應群體生活以及從中習得生活技巧與面對挫折及困難時的應對能力,因此要協助孩子回到校園。而無法到學校只能待在家裡學習,是因為孩子現在的身心狀況還沒有調適好因此我們讓孩子留在家裡,要給予孩子心靈上及身心上的照料。但是如果孩子留在家裡的時間變成一種長期性的狀態,那麼因為週遭的孩子都到學校去了,孩子其實是無法獲得人際關係的,因此我們還是要協助孩子盡可能讓他們在學習的成長階段能夠擁有學校生活可能是比較好的。
而說教與勉強的方式是因為處於抗拒的情緒當中若用強硬的手段可能會讓孩子更想逃離,因此我們要暫時緩和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能夠移轉心情,同時也能夠讓父母去暫時緩和自己的身心壓力。接著去思考適合孩子的協助方式。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特質都不同,所面臨及遭遇的狀況也不同,因此我們要去思考及找出適合孩子的協助方式。而通常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拒學,多數的孩子都不喜歡父母以強勢或說教的口吻對待自己,特別如果今天孩子拒學了,孩子的心情勢必受到影響,如果這個時候再面臨指責,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反彈。然而,今天並不是說,因為孩子的心理需要受到照顧因此不論孩子做什麼事我們都該給予認同。如果孩子犯了錯,去從事一些危險的舉動或有害的、不對的事情,我們仍然應該去糾正他的錯誤。
與孩子相處,特別是面對需要溝通的時候,就如同我們經常可以和自己的朋友暢所欲言,但面對自己的家人可能在過程中會引發爭端,是因為無法像與外人在相處時能夠保持客觀與距離,因此會有情緒上的反應。也由於正因為是自己的親人,著急的心情自然也就更難忍受了。所以如果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特別是彼此情緒都處於緊張狀態時,適時的舒緩,以及給予適度的空間,並且以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去客觀思考,對於協助孩子的工作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