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員、學校老師的問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Q14:在過去經驗中發現有些孩子會將情感需求由同儕、父母轉向物質依附,如電腦或購物等,不知道在臨床的經驗是否有類似的情況?這也成為影響就學的狀況,若有的話通常會如何理解此現象?以及如何與家長討論處理?
Ans:
回覆者-林亮吟醫師
其實尋求物質的方式依附是常見的現象,他可以幾乎是生活中一般人常態的行為,例如心情不好要去吃個好吃的或到北海岸走一下,或是偶爾放縱一下韓劇看到爽,其實一般人都會常有,差別在於你用多用少,是否你有積極建設的那一面,其實尋求網路要擔心的是「只用這個而不用別的」,所以比較大的問題是能否適度限制他,常常只有限制還不夠有效,還要加入新的元素,父母會問找不到新的元素怎麼辦?你要加入他在生活裏面好的、有建設性的這樣的一些內容,常常父母會說找不到或孩子不要,假如有這樣的問題就要回歸到過去生活的建構,或是他有喜歡的只是忘記了,重燃他的興趣,這些是需要思考的。假如真的沒有,透過雙方的關係重新去創造一個新的。也有父母會說,我開始帶他去吃好吃的,但孩子開始討價還價,我做這個你就要帶我去吃一頓好吃的,通常我會先恭喜你,這樣的方法有效,只是討價還價的問題要開始做第二步處理,討價還價也是開始交流,為什麼沒有辦法提供你,把這個當成方法的一部分,不要侷限在內容,內容可以變,互動方式也可以變。我無法在五分鐘說明解決治療師八個小時才能回答的問題,所以建議找個專家好好討論細節,但家長會說孩子不願意來怎麼辦,那就你去呀!你變了孩子就會變了,因為你知道方法了,孩子就會有辦法。
回覆者: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其實有一些家長會主動創造一些活動,例如親子一起去騎腳踏車或學烹飪,或是拉著孩子一起做一些成品,慢慢地誘發對烹飪或騎腳踏車的興趣,或是開始養寵物,養寵物具有一種療癒性和建立溝通橋樑的功能,本來都無法講話的,間接透過狗或貓而有一些親子互動。我覺得限制網路是需要的動作,因為當孩子七八個小時都在網路裡,其實沒有餘力去感受生活或發展其他興趣,腦袋裡都是遊戲和網路內容,但當爸媽開始限制一天只有一兩個小時,孩子開始有一些空檔,留在家裡很無聊會覺得要開始可以找些其他事情來做,爸媽也就有創造新元素加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