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問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Q9:當孩子走過情緒低潮的階段,父母也已將孩子的困難界定在他一切都很好,只是有上學困難而已,孩子已能夠找到自己熱愛的興趣、有自己的思考,這樣的孩子一定得讓他再回學校嗎?

Ans:
回覆者-胡可歆臨床心理師

  不一定。一方面是看孩子的年紀,是否仍得接受義務教育,再方面是看孩子整體的狀態,包含:目前情緒狀況;對於回學校的準備;熱情與天賦比較是在哪個領域;最適合他的學習和鍛鍊方式是什麼;孩子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是什麼;以及是否了解若選擇不同的路必須付出的努力,各自的獲得,和需要的承擔。最後,則是多方去打探、蒐集資料,了解現實上有哪些可行的選擇,這也包含,合理且符合現實地去評估,雙親所能夠提供的經濟支援、資訊人脈支援、以及時間和心力上的投入與陪伴。這會是整個家庭的重大事務。

  沒有一種「絕對對」或「絕對錯」的選擇。每一條路途都有各自的好壞,各自的「獲得」與「付出」。

  學校教育的整體設計和學習方式,側重的學科和評量的方式,本來就不見得適合每一個孩子,對於具備其他特定天賦的孩子而言(亦即優勢的智能是語文智能或數學邏輯智能以外的其他多元智能的孩子),更可能根本沒有太多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更有些孩子擅長且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遠非「視覺」(看書、看黑板)和「聽覺」(聽講、聽課)。爸媽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共同尋找適合孩子的學習管道、環境、與方式,或許也可以多去了解,台灣目前一些還在實驗階段的體制外學校的學習,多方打聽了解,確認好壞。

  最後,要提醒的是,別忘了孩子原來的「上學困難」,也許是對自己情緒的覺察或調節的能力比較薄弱,也許是人際互動技巧的不足,也許是過度完美主義的個性特質等等。在後續學習的重新安排裡,別忘了特別幫孩子加上這一項。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